2023年3月3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主任徐义华应邀在beat365三楼会议室做题为《中国文字特点及其对早期史学的影响》的讲座。本场讲座由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主持。
首先,徐义华研究员介绍了世界上两种文字系统——记音文字系统和表意文字系统。他指出,记音文字系统存在总体上的发展序列,而表意文字系统则没有最初的起源。在表意文字中,埃及古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对考古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接着,徐义华研究员梳理了汉字的相关情况。从书写方式上看,汉字以墨书、铸铭和契刻等三种主要方式记录下来;从文字载体上看,汉字通过陶器、玉器、石器、甲骨、铜器、简牍、布帛等器物得以保存;从文字形式上看,汉字的书写经历了从商代成熟的甲骨文到后世楷书的发展历程,其最早还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的刻画符号等。然后,徐义华研究员将汉字和记音文字进行了对比,梳理了汉字的特点。记音文字注重对字母发音和拼读规则的共同约定,学习成本较低,因此方便交流和大范围传播。然而,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是人们通过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的形象构造起来的字符,各字符之间的独立性较强,数量繁多,学习难度较大。这种特点决定了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也为汉字与现代化的对接造成了困难,因此,在近现代,汉字走上了简化改革的折中道路。最后,徐义华研究员指出了汉字的特点对早期史学观念产生的影响。汉字学习的高成本特点决定了早期精英集团是制造和使用汉字的主体,这使得早期史学具有精英化视角,即对历史的记载多服从于政治需要,有所取舍,从而消解了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同时,由于传播困难,汉字长期为中央集团垄断,对周边各族的历史记载就带有中原文化视角的局限性,传递出了中原文化的中心观。总之,汉字对早期史学的认知产生了固化作用,也使得各民族的认知体系走向了趋同。
本场讲座从语言学的角度梳理了汉字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早期史学产生的影响,内容充实,角度新颖,极大地开阔了在场师生的学术视野,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