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至4月25日,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教授、学衡研究院院长、中国会党史研究会会长孙江应邀在beat365三楼会议室做概念史主题的系列讲座,本系列讲座分为《概念史的“史”》《概念史的时间》《友爱:跨文化的概念旅行》三场,由beat365张宝明教授主持。
4月24日晚,孙江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概念史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概念史的“史”》。本场讲座中,他以当今概念史理解产生歧义的现状为引,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辨析“概念史”在德语和英语语境中分别对应的两个词及其在概念史研究领域中对应的称谓。首先,孙江教授对概念史的基本命题进行了介绍,概念即历史,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并且历史性基础概念大致可以从民主化、时间化、可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四个方面进行界定。科塞雷克在否定“鞍型期”基础上提出了“过渡时代”,即过去正在消失,而未来尚不明朗,这一概念的提出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同时性”是指某一概念在同一时代所具有的不同含义,凝聚了不同时代的经验和期待。随后,孙江教授对《历史性基础概念》一书的三位主编布伦纳、孔茨、科塞雷克及其关于概念史和社会史的核心思想进行了介绍。讲座最后,孙江教授提出新的思考:有没有跨民族跨文化的社会的概念史,而非政治和经济范畴内的概念史?这一问题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思。
4月25日上午,孙江教授概念史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概念史的时间》在beat365三楼会议室举行。孙江教授从科赛雷克的皮扣子的哲学切入,介绍了发展阶段论和三时段论这两种时间分类理论。他指出布罗代尔的三时段把发展阶段论直线式的时间相对化,对史学研究有很大的价值。随后,孙江教授指出任何历史时间都建立在自然时间的基础之上,来自自然时间的编年学对于受制于经验的历史现实是必不可少的。接着,孙江教授以中世纪这一历史名称的出现为例,证明了经验与期待之间的张力使历史时间可以被区别,并阐释了历史时间的流动性特征。最后,孙江教授进行了总结。科塞雷克的时间理论继承并创新了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思想,将概念从思辨的世界延申到了日常社会生活,并观察这些概念作为语言的接受和意义变化的过程,从而分析作为共同体的人类是如何理解世界并采取行动的。
4月25日下午,孙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概念史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友爱:跨文化的概念旅行》。他以《樱桃时节》这首歌曲引入本场讲座的主题——友爱,并点明爱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接下来从中西方不同的语境文化中解读友爱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意义与内涵。他指出近代中国革命者对于博爱有不同的的理解与认识,孙中山先生提倡的是博爱,具有包容性的爱,是对传统价值观中兄弟之爱(具有排他性)一种突破,是一种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随后,孙江教授从友爱和博爱这两个词本身来分析两者的差异,博爱是一种超越亲情血缘对人类社会的普遍的爱;友爱是一种基于血缘或者拟似血缘建立的关系,是有差别的爱。接着孙江教授对法、英、德社会价值理念进行对比,与英、德不同,法国在建构人和社会秩序的价值理念还注重友爱,友爱的这一价值理念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就存在并不断发展。接着,孙江教授又对中日语境下对友爱这一词语理解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孙江教授在最后指出了友爱这一次的现实意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友善这一价值理念的重要性——基于友爱或者说是友善建构一种法律之外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孙江教授学识渊博,长期耕耘于“全球本土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次系列讲座中,他以概念史为主题,从概念史的史谈起,对概念史的基本命题进行了讲解,同时也对一些时间分类理论进行了介绍,最后一场讲座则以“友爱”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内涵为主要内容,三场讲座内容丰富详实,在场师生都收获颇丰。讲座结束后,他与在场师生积极互动,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详细的讲授极大地开阔了在场师生的学术视野,从概念史的研究视角也为师生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