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官网袁俊杰老师与彭军超博士以秦系墓葬为研究对象,在《西北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系列论文4篇。《近百年来的秦系墓葬研究》(《形象史学》2023年秋之卷,总第二十七辑),首次提出了秦系墓葬的概念。对近百年来秦系墓葬的考古发掘史以及秦文化的来源、墓葬的分期与年代、类型与等级划分、墓葬制度、地方性差异、墓地的个案分析等重要问题的学术史进行了评论。认为已有研究虽取得不少成绩,但在全面系统的研究秦系墓葬制度、从墓葬视角对秦国社会变迁的综合考察以及秦系墓葬的区域性差异与性别差异等方面,尚有待于加强深化和拓展研究。
《关于任家咀秦国墓地若干问题的探讨》(《西北大学学报》2023年第6期),通过对墓地区组的划分、埋葬习俗与随葬陶器组合的分析,认为任家咀秦国墓地是一处由多个秦人族群及其家族与外来移民共同埋葬的公共墓地。墓地结构反映出社会基层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地缘化结构向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企图将埋入人群与生前一样凝聚在一起的新型地缘结构发展。不同类别墓葬的墓主之间有阶层和身份的差异,大体可分为贵族阶层的低等级贵族和有一定职掌的功勋地主,中间阶层的失势贵族、富裕地主、基层官吏和战国晚期以后的外来移民以及平民阶层的较为富裕者、普通平民、赤贫者与前两个阶层分化至此的人群三个阶层。相邻阶层的墓葬之间界限模糊,存在着各阶层人群向上下阶层分化的普遍现象,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宝鸡郭家崖秦国墓地结构与族群研究》(《北方文物》2024年第1期),认为宝鸡郭家崖秦国墓地是一处由不同时期迁入该地的戎人族群及其家族共同埋葬的公共墓地。战国早期迁移至此的第一批戎人族群应为甘青土著西戎族群的后裔。而战国中期迁入的第二批戎人族群当是东周时期由北方而来的戎人及其后代。两支来源不同的戎人族群在不同时期受到秦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特殊葬俗。墓地结构反映出北区两个分区与南区的Ⅰ区、Ⅲ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层级分明的族墓地,而南区的Ⅱ区则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企图将埋入人群凝聚在一起的地缘结构。导致两种墓地结构并行存在的原因可能源于战国时期秦国实施的什伍之制与析户政策对传统族葬制度的冲击所致。
《塔儿坡秦国墓地结构与族属研究》(《中原文物》2024年第1期),认为塔儿坡秦国墓地是一处在战国晚期至秦代形成的国人墓地。墓地内埋葬的人群至少包含三支秦人族群及其家族与外来移民。墓地结构反映出不同族属的秦人与外来移民以独立墓葬、个体家庭或小型家族三种形态共同埋葬于同一区组之内的地缘性社会组织中。导致这种地缘性墓地结构形成的原因应与秦国实行的什伍之制与析户政策相关。统治者将其不同族属的秦人与外来移民分散编制于乡里等地域组织内,使同宗异地异里而居共葬,不同宗族者同里杂处,进而淡化血缘关系,以达到削弱宗族势力,提高君主权力之目的。这也与战国中期以后秦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大趋势相吻合。